1977年生,山东滕州人,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2年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获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5年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副研究员;2005-2009年在英国利兹大学工作,任Senior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Research Fellow等职;2009年起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博导;曾被选派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研究;2010年起先后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主任、科技发展处处长、所长助理等职,2015-2021年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副所长,现任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新型大规模储能技术、限定空间尺度内流动、传热与储热(冷)特性、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机理等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建立了压缩空气储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为一体的研发与设计体系,建成了我国物理储能领域首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先后建成国际首套1.5MW(2013年)、10MW(2016年)和100MW(2021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示范电站。研究成果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贵州省科技合作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最具投资价值蓝天奖、中科院技术成果转化特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
已撰写专著4部,参加编写专著10章;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40余篇,论文总引18000余次,SCI他引9000余次;申请专利400余项(授权3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4项(授权20项);根据第三方统计,以压缩空气储能为主题词的专利数、SCI论文和引用数均位于国际第一;先后入选国家杰青、英国能源学会会士(Fellow),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年以来)、斯坦福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等,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腾讯科学探索奖等奖励。
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中关村储能产业与技术联盟理事长、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总干事、中国化工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等学术组织重要职务;兼任SCI期刊《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Energy Storage》、《工程热物理学报》等5个知名期刊副主编/常务副主编;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中科院能源领域规划编写组成员等。
夏清,清华大学教授,1957年7月生,提出了电力需求预测与预警的新理论与方法,成果已在全国150个供电局推广应用;提出了电力期货、现货、发电权交易市场的理论与方法,完成了东北、南方两个区域市场方案的设计以及多个省级电力市场规则的设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第二代河南省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提出了反映电力企业经营战略、科学地评价电网企业各部门和各环节经营效果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来小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1959年1月生,主要从事电能存储与转换技术、超导电力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等前沿学科及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项目(包括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电池储能技术公司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裴哲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与新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能源行业风电技术委员会并网与运行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IECTC57/SC8A/SC8B专家。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水电和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工作。
郑耀东,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1964年12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规模化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含波浪能发电系统的海岛智能微网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多技术融合的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应用技术研究”、“混合储能在海岛微电网的应用研究”。著有《中国南方电网调度管理规程》等。
李泓,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1970年4月生,于1997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高容量纳米Si负极材料,2005年提出元宵结构纳米硅负极综合解决方案,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纳米硅负极材料在1997年开始获得系列核心材料授权专利,历时20年研究,实现技术转移,2017年在江苏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开始产业化。提出和发展了基于原位固态化技术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技术,推动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技术和高通量计算技术发展。